2007年9月8日星期六

国民革命军游击军系列:立马中条(连载1)

立马中条

立马中条,长风起,渊渊代鼓。 怒皆裂,岛夷小丑,潢池耀武。 锦绣江山被蹂践,炎黄胄裔遭荼苦。 莫逡巡迈步赴沙场,保疆土。 金瓯缺,只手补; 新旧恨,从头数、 挽狂澜作个中流砥柱。 剿绝天骄申正义, 扫除僭逆清妖盅。 跻升平,大汉运方隆,时当午。


在中条山活动的国民革命军将士




作者:孙挺信

这是孙挺信写得国民党敌后抗日的立马中条部分。清晰地描述出国民革命军建立中条山根据地和在中条山活动的事迹。

1.挺进中条山,建立根据地

1938年2月。

山西日军集中十余万兵力,沿同蒲铁路大举南下,阎锡山、傅作义的晋绥军退入了吕梁山区。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该战区南路军总司令卫立煌把主力集结于汾西地区,分别占领同蒲路两侧,待日军南下时,发起全线攻击,血战十余日,歼敌五千余人。卫部各军也有重大伤亡,未能扼止日军南进浪潮,遂下令各军向晋南三角地带、中条山及太岳山区转移。

3月初,日军攻抵晋南黄河北岸,企图以五路大军突破黄河夭险,进攻陕西。黄河南岸中国守军以猛烈炮火力阻日军渡河。日军也以强大炮火猛轰对岸。黄河两岸万炮齐鸣,地动山摇,激烈的炮战持续达半月之久。

日军占领黄河北岸后,晋南中条山地区的中国军队被封闭于敌后。最先进入中条山区的,是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其中,李默庵将军的第14军在进入山区时,还带去了六百名青年工作队员。

这些朝气蓬勃的男女青年,是37年秋,由第14军驻武汉办事处,根据李军长的电令,在当地招收的知识青年,送来山西前线随军集训。第14军主力当时在晋北作战,便在晋南洪洞县选址开训,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六百名知识青年成为专门宣传、组织群众抗战的工作队员。

李默庵率军进入中条山后,将六百名青年分配到各地作民众动员工作。青年们深入乡村,与那里的人民打成一片,向他们宣传爱国思想,介绍军队英勇抗敌的事迹,激发民众对抗战子弟兵的感情,进而组织他们积极与军队合作,支援军队打仗。

李默庵对部队约束甚严,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使军队扎根于民众之中。
日军严密封锁了中条山,不断出动大批兵力进山扫荡,妄图将抗日部队困死山中。第14军和其他敌后部队由于得到人民的支持,得以粉碎敌人的进攻,渡过了难关,在中条山站住了脚跟。

军队与人民水乳交融的关系,是中条山各部队得以生存和战胜敌人的关键。_中条山守军主将之一的第4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兵在附民夕。我军纪律良好.军民融洽,敌与我对战三年,敌我两指挥部相距不及百里,而敌不知我指挥部之所在(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战役中,及一九四O年四月十四日战役中,均获得敌人全部命令,其附图所记我总部、军、师部地点,完全错误,且敌机经常轰炸我阵地,而从未在我高级指挥部投弹,是为证明),这全由军民一体,共保秘密一,敌探不得进入之效。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绵亘于平陆、运城、夏县、闻喜、侯马之间,北与太岳相望,南临汹涌澎湃的黄河;它与西北之吕梁山,东北之太行山,互成椅角之势。其战略价值为黄河北岸的夭然屏障,进出豫西和陕东的门户。

蒋介石看重中条山,对李默庵等部队转进中条山,并站称了脚跟,给予很高评价,多次致电嘉奖,称其为坚持敌后抗战的国军典范。

为了确保这一战略要地,蒋介石不断为该地增加兵力。38年5月。在晋东南地区打游击的李家钰第47军,奉蒋
介石之命,转进中条山平陆地区。

同年7月。陕西省政府主席兼第38军军长孙蔚如被蒋介石委为第31军团军团长,令其火速挺进中条山抗战。孙率领第38军一个师(另一个师已在晋东南敌后伉战),陕西省警备队三个旅和两个骑乒团,东出渔关,跨过黄河,进入中条山,不久,孙又接蒋介石电令,将第31军团改为第4集团军,辖第38,第96,第47三个军,负责守卫中条山西段。

同年9月,在太行山南麓打游击的第3军军长曾万钟将军接统帅部电令,任命其为第32兵团司令,不久又被委为第5集团军总司令。辖第3、第15、第17三个军,令其从太行山西进,寺卫中条山中段。

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辖第14军,第93,第98三个军,负责中条山之东段防守。年底,卫立煌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防地为河南及安徽省一部,长官司令部设于洛阳城,但他的帅旗常年挂在中条山垣曲地区。

中条山可谓兵山一座。兵力经常保持在二十六个师左右。后来,魏凤楼的河南游击纵队,乔明礼的河北民军也拖进了中条山。此外还有毕梅轩的第6游击纵队等。

卫立煌在中条山的兵力布署态势为:在北面太岳山区保持一个军的兵力,在晋东南地区摆一至二个军,其余都坚守中条山中。

中条山的各部队开山采石,在险要处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严阵以待,众志成城。中条山敌后根据地是成功的。蒋介石说他们是敌后抗战的国军典范。

1939年5月31日。

周恩来在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发表题为《二期抗战的重心》的广播讲话,指出二期抗战的重心在敌后,任务是建立游击根据地,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又说,假使我们在敌后创造出一二十个游击根据地,每个根据地能象五台山、中条山一样牵制敌人四、五万兵力,则二十个根据地可以牵制敌人侵华的全部兵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