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7日星期五

抗日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详解(Part 2)


图解国军德械师骑兵部队军官
骑兵
骑兵这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兵种,他和步兵兵种拥有同样的光辉历史。在冷兵器时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军队,骑兵是绝不能缺少的兵种。而且,由于在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牲畜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于是,牛和马的多少就成为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同时,步兵与骑兵的多少和战术素质的高低,也就是军事实力衡量的标准了。中国的骑兵使用要从周朝后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赵这些位于北方边陲的诸侯列国,抗击匈奴等游牧民族开始算起,善于阵地战的这些中原国家,在屡遭游牧民族侵扰后,改变其原有的战略思想,用“施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大量发展骑兵,之后的历代王朝也不同得加以发展,传统一直保持了数千年。但到了热兵器时代机械化的发展,尤其是坦克战车的诞生,骑兵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国民革命军由于机械化装备发展较晚,所以,骑兵在快速机动方面,还是占有主导地位。无论是德械师,还是其他地方部队,都保持着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国民革命军的骑兵部队拥有自己的军种颜色为黄色,德制师的装备是最好的,除与步兵拥有同样装备外,如:钢盔、军毯、水壶、弹袋、饭盒和防毒面具等。还配有专用的骑步枪和马刀,有的部队还穿着着绿色的军服(未经证实,实否是骑兵专用的军服)。在国军中的地方部队骑兵里,由于其原有的历史原因(归属中央之前,地方军阀大多都是自购装配)骑兵的装配杂乱,种类繁多。但决大多数都使用的是英国生产的托尼式钢盔和中国传统的近战武器-大刀。


中正式骑步枪: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式步枪,兼用为骑步枪,使用的子弹为标准7.92x57mm尖弹,定为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只是小量生产,可算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之一。
1934年时财政部为了武装税警总团,向德国毛瑟厂订购一万枝步枪,兵工署技术司借机请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向德国厂家索取二十四年式全套的制造图纸,并附原料表,检验样板,对版图纸一副。在收到资料后,兵工署技术司即刻移交给巩县兵工厂,让其根据图纸、样版,开始修改模具,筹备制造二十四年式步枪,原先预计在1934年10月底制出第一批新枪。但是毛瑟厂所赠的样版,是已经使用过的,交来的图纸中还有一些小错误。于是兵工署技术司又向德国兵工署正式商讨索取德造二十四年式制造图纸及检验样版图。巩县兵工厂当时厂长毛毅可,原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奉派前往德国引进1924式制造图纸及检验样版。新图纸于1935年收到,仍由巩县兵工厂负责开发研制。
巩县兵工厂在1935年7月开始试产,原定名为二四式步枪,亦称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节套上的印记也开始模仿毛瑟的横幡商标(Banner),打上二四式。在筹备试产过程时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曾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后来由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呈请批准。1935年8月之后,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骑步枪。节套上打印中正式、巩县兵工厂厂徽及生产年月。因此,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骑步枪,是印有二四式的枪匣。中正式骑步枪于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产。之后正式装备骑兵部队。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工兵冬装
工兵
德制师内设有专职的工兵营,直属于师部,为整个作战师提供专业服务,诸如架桥,扫雷,布雷,设、排路障等工作。其配置体系和技术职能都是按德军的军制设立和培训的,并拥有先进的德制工兵重型装备,如架桥器材。还配有与装备同步进口的运输车辆,完全可与所属部队同步机动。为示区别,工兵佩戴专用的白色底衬领章。相比之下大多数部队工兵营的装备比较简单,重型装备很少,运输基本靠驮马大车等。但当时绝大多数军队是靠步行,也算可与所属部队同步机动。 一般来说,国军的大多数部队的工兵营的装配是比较简单的,重型装备很少,其装备的运输基本靠驮马大车等传统的中国运输工具搭载,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军队机动方式是靠步行,所以也算可以与所属部队同步机动。最让其他部队羡慕的就是国民党中央军德械师里的工兵营了,他们不但拥有先进的德国造工兵重型装配,例如架桥器材,而且还配有与装配同步进口的运输车辆已达到与其所属的部队同步机动。工兵除佩戴有其兵种专用的白色底衬领章,其他个人装具是与步兵基本相同。因为,在战场上国军的很多部队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中战斗减员严重,拥有爱国精神的将领们经常把二线部队也拉上一线参加战斗。工兵也就不例外了。除个人装具外,工兵个人还配发其专业工具和一个皮制工具包斜挎在肩上。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卫生兵
卫生兵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 1935年9月25日,颁布的公一字第588号令关于步兵师配置中明文规定,设立师属卫生队,以为部队提供专门的医疗救助,平时作为军医院使用。真正意义上的军医(专业外科医生,指西医)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其设备与医疗水平都比较落后。虽说有国外留学归国的,但实属少数,大部分为国内培养。即便是这样,也远远达不到部队战时的要求,只能短期培训一些有医疗知识的学生或士兵充实部队。但由于医疗药品的缺乏,战斗中负重伤的士兵生还率极低,这也是中国军队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卫生兵分军医和救护兵两种。军医为军官,救护兵由士兵和士官组成,均佩戴有绿色底衬领章,军阶与步兵相同.左上臂戴印有红十字标志的环臂布章,配有专用的木制或皮质急救箱并有背带,以及仿德1930式防毒面具和毛巾。平时戴布制野战帽,战时配发德制钢盔,而像西北军、晋军和两广部队等地方部队则佩戴英制钢盔。国军的急救箱与西方军队的皮制急救包不同,有其中国的传统特色。军用皮带与其他兵种一致,但战时随个人需要佩戴。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宪兵的冬装
宪兵 宪兵是所有国家军队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兵种,虽不属于战斗部队,但他在监督部队的军风纪、输导公路交通、维持军队秩序,军事法庭审判及查处军中违纪事件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习惯称之为“军事警察”)。大家可在很多的历史照片和影视资料中的重大军事场合看到宪兵的身影。国民革命军的宪兵是从士兵中挑选出来的,多为士官。直接隶属于军部或师部。军衔的底色为暗红色,与经理(军工部门)同色。军服与其它兵种一致,只是在左臂上配有环臂布章,上面印有“宪兵”两个大字,与当时的日军相似。宪兵的钢盔非常有特色。有两种型式,一种是与英国制托尼式钢盔相似的钢盔改型;另一种是类似西方国家热带殖民地军队所戴的防暑帽(比较像越南军队带的头盔)。无论什么部队全是如此佩戴,包括德制师。除头盔外,宪兵还佩带一个小哨,与当时的警察使用的一样,做联络之用。武器配备的是毛瑟二十响全自动手枪和专用的皮枪套,与毛瑟枪专用皮质弹匣包。正面可装20发弹匣的弹包12个,背后有皮带扣系在后腰,Y字型肩带分3点支撑弹包组。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准尉参谋的冬装
参谋军官 中国兵法讲究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干里之外”。因此,参谋一职由尉级以上的军官担任。军衔被设计为竹节,佩戴在左边,右边的领章是官衔,军服和个人装备则与同部队军官的一致。下级参谋军官配有专用的斜挂式皮制文件包,与德军在二战前的样式相似。高级参谋军官则配有手提式皮制公文包,自卫武器虽是手枪,但由于当时的武器型号繁多(多为国外购买),所以没有统一制式。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炮兵
炮兵
1935年3月,国民政府武汉行营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国军中的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具体如下:
一、炮兵旅
炮兵第1旅:装备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75mm口径山炮
炮兵第2旅:装备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75mm口径山炮
炮兵第6旅:装备德国制L/29克虏伯(Krupp)75mm口径野炮
炮兵第8旅:装备日本辽十四式77mm口径野炮
二、独立炮兵团
独立炮兵第4团:装备日本三八式75mm口径野炮
独立炮兵第6团:装备日本三八式75mm口径野炮
独立炮兵第8团:装备日本辽十四式150mm口径榴弹炮
独立炮兵第9团:先是由装备德国克虏伯75mm口径野炮和重迫击炮(各1个营)的第32步兵师师属炮兵团编成,不久将野炮营又划回32师,而重迫击炮营与独立重迫击炮第1、2、3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新的独立炮兵第9团装备法国施奈德75mm口径山炮28门。
独立炮兵第10团:装备德国制L/32 sFH 18萊茵公司(Rheinmetall)150mm口径榴弹炮24门(机械化牵引)。
1937年又组建了独立炮兵第14团:装备德国制L/30 sFH 18 克虏伯150mm口径榴弹炮24门(机械化牵引)。
三、高射炮兵(1937年组建)
高射炮兵第41团:装备德国制博福斯75mm口径高射炮28门、德国制十八年式37mm口径高射炮36门、瑞士制造的索罗通高平两用机关炮(Solothurn)20mm口径,48门。
高射炮兵第42团:装备瑞士制索罗通20mm口径高平两用机关炮108门。
1937年,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防空总监部,以黄镇球将军为总监,防空总监部编有高炮部队第41、42、43、45、48、49等团,有德式75mm、俄式76.2mm高射炮,另有37mm炮,20mm炮,13.2mm机枪,并配备辅助对空作战的指挥仪等装备和专职的探测队。
国民党炮兵其军衔的底色为兵种专用的蓝色,其军装分德制师使用的黄绿色军服和地方部队的灰色军装两种。其配戴的钢盔也是,分德式与英式钢盔两种。国民党炮兵的个人装具包括,水壶、饭盒、干粮袋、毛巾和防毒面具等。同时还配发其一个皮制工具包斜挎在肩上,已存放炮兵的专业维修工具。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战车兵少尉,头戴德国早期装甲兵的防撞头盔,配有毛瑟“二十响”手枪。
战车兵
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形成,广州的国民政府与各系军阀纷纷开始拥有小型的机械化装甲武力,其中多为自制的铁甲汽车、卡车及铁甲列车,军阀机械化部队中较有规模并经常拿来参战的部队就是北京政府张作霖的奉军了,而最早在中国和战车打过仗的军队,则是西北军。直到1928年东北易帜换下了五色旗,升上青天白日旗归附南京国民政府后,改称“东北军”的奉军,虽名义上属国民革命军,但和其它非中央军系一样,对珍贵难得的装甲车辆,通常是继续留在“前大帅”身边当直属部队,不会上缴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实质上仍无法拥有能够直接用来保卫其统治地区的直属机械化部队,故南京政府于1929年三月在南京新小营,将财政部税警总团移交的18辆英国造履带式重机枪轻型战车(Vickers-Carden-Loyd Mk. VI machine gun carriers),编成陆军教导第一师战车队,命张杰英中校任队长,但此时该部队仍是一支隶属陆军步兵师的种子车队,并非独立兵种。1932年五月,上级觉得战车队不宜归步兵师管辖,又将其改为隶属于以辎重为目的的陆军交通兵第二团,进驻南京的通光营房,以利后勤保修。此期间,张学良对国民政府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也有部分协助,但少帅自己东北省军中的机械化装备,却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大半毁俘于日本关东军手中。
1933年前,国军就开始进行机械化的训练了,但仅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员中进行,中央军校中也只有美制的水陆两用一吨小型战车两辆、法国制三吨雷诺战车两辆,只供学员驾驶训练使用。同时,在南京还有两个交通兵团。每个团分三个大队,分别装备美、英、德产二吨半或三吨不同型号的卡车,负责运送军用物资。该团驻扎南京城内三十四标。另外国军还有一个辎重兵学校,驻南京城外岔路口,内分学员队和学生队。学员队由各辎重兵部队现役军官的保送生组成,学生队则为招考入校的青年学生,训练课程为人力、畜力、汽车、船舶、铁道、航空等输送和后勤兵站业务。1933年,国军成立汽车训练班,隶属交通第二团。1934年底,国民政府从欧洲购入的战车和摩托车开始陆续运抵我国(1934年春,孔祥熙奉命考察欧洲各国,并通过香港怡和洋行于该年11月从英国购入“维克斯”型战车32辆,其中16辆为维克斯6T E六吨半重,乘员2人,装有47mm炮一门和7.9mm机枪一挺。其它16辆为VCL水陆两用战车,战斗全重三吨半,乘员2人,装有7.9mm机枪一挺。以及若干英国产“哈雷”二轮摩托和三轮摩托当时称为机器脚踏车),军政部速成立军政部直属战车营,该营驻扎南京城内马标,归军政部直接指挥。部队装备意大利两吨半菲亚特CV-33战车和英国维克斯6T E六吨半战车各16辆。1935年,国军将交通第二团的汽车训练班和军政部战车营及辎重兵学校合并,成立了交通辎重学校,学校位于南京城内丁家桥。1936年2月,国民政府组成了以顾振为团长的代表团赴德访问,在前任赴华军事总顾问塞克特的帮助下,代表团会见了希特勒等德国军政首脑,磋商了中国向德国购买军火的技术、付款方式的问题。当时的订单中编号10020和10030分别是德I式(Pz.Kpfw.I-A型,也称“克虏伯”式)轻型战车和sd.kfz.222(也称“毫须”式)装甲车。德I式A型战车,战斗全重5.4吨,乘员2人,装有2挺7.9mm机枪,订购17辆(一个连);毫须式装甲车,战斗全重4.5吨,乘员3人,装有1门20mm机关炮和1挺7.9mm机枪,订购12辆(一个连)。充实给直属战车营。同年5月,蒋介石决定将直属战车营及交通兵二团所属的装甲车队合并,在南京方山成立陆军装甲兵团。1937年“八一三”事变,装甲兵团战车营的第一、第二连在杜聿明带领下赴上海参战,两个连的连长均壮烈牺牲。战后,两个连残部撤回南京恢复建制。南京保卫战时期,装甲兵团将战车第一连残余的菲亚特CV-33战车留下参加战斗,其余部队分两路撤退,南路经南昌撤至湖南湘潭,北路计划渡江经铁路输送到郑州,但战事急剧变化,该部装备大多被遗弃或自毁,部分人员勉强渡江,被友军收容。1938年春,苏联产T-26、BT-5轻型坦克,BA-3/6/10/20轮式战车约108辆运抵广州,随同苏联战车一同而来的还有苏联军事顾问团200余人,团长高尚夫,总翻译李修业。同时期运抵广州的还有德国产装甲汽车18辆,奔驰柴油卡车40余辆、美式福特卡车约400辆、意大利产摩托车约40辆。上述车辆不久陆续输送到湖南湘潭,在这些车辆基础上,陆军装甲兵团被扩编为陆军第200师。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该师还配属有一个战车防御炮团,团长冯尔骏,装备有德国制造的PAK-37战防炮,具体情况不详。第200师师部驻湘潭,搜索营驻浏阳,其他部队分别驻扎湘潭附近和云湖桥等地。其中1149团装备充足,而1150团只有人员却无装备。第200师先后派遣部队参加了台儿庄和兰封战役。参加台儿庄战役的是师直属搜索营的一个装甲车连,在战斗中全部损失;兰封战役期间,1149团第三营、第四营(苏式战车54辆)由火车运送到兰封协同友军作战,战后被调至陕西华阴、大荔等地,被划编到胡宗南的第一军由陶峙岳指挥,1941年改编为战车第二团,郭彦任团长,调归胡宗南管辖,就此脱离200师编制。

图解戴便帽的国军战车兵(因战车兵最早隶属于交通兵,所以早期的战车兵领章的兵种色为交通兵的黑色)
1939年新11军改编为第五军。该军特配有战车防御炮团, 下辖两个营,第一营装备有德制PAK-37战防炮24门。第二营则是搜罗第2、9师残留的苏罗通-47战防炮连组成的,有炮24门。该军除军直属战车团外,其他部队都不是机械化部队,徒有“快速部队”之虚名。(该军在入缅作战时,用卡车运送了8辆菲亚特CV-33战车参战,配属给66军5辆,基本损失干净。其余战车及后来又搜罗了英国丢弃的维克斯战车9辆退回国内。这些战车后来都调到汉中修整。200师的T-26是82辆,再加上三大两小五辆修理车,共计87辆。)
1942年,为保卫抗战的战略大动脉-滇缅公路补给线,国民政府将第五军编入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3月底,中国装甲兵在缅甸首开与外国盟军联合作战的记录,战败被迫撤回国内。此后随着大量美援陆续运抵,国民政府开始在印度蓝姆伽编练美制的国民革民军新军-中国驻印军,这群“美械中央军”乃是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所编成的最精锐部队,初期为步兵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后来扩编为新六军、新一军。新二十二师曾在缅北索卡道打过一场不折不扣的典型歼灭战,让日军尸盈山壑,从两军战斗结束后累积的战果来看,足已使抗战前期的所谓“德械”中央军相形见绌。在此精锐的中国驻印军之下,陆军机械化学校便成立了“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负责培训官兵;并又于驻印军之下成立“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计划下辖七个战车营,负责作战。同年八月,便将第一批战训班结训官兵编成以美制M3A3史都华(Stuart)轻战车为主的战车第一营。
1944年初,战车群美籍指挥官命令赵振宇上校为营长、赵志华为副营长,带队由蓝姆加至加尔各答接收作战用车辆。战车第一营为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党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由于战车第一营的骁勇善战,美军司令部又决定在瓦鲁班战役后再提供美制M4A4谢尔曼(Sherman)中型战车一个连,补充给该营作战使用,加强战力。其后该部队在缅北其它战役中继续协同,中、美等国友军部队并肩作战,经常扮演冲锋陷阵的关键角色,更曾与日军战车联队于缅北的贵街,发生了战史上少见的“中日坦克战”,结果当然是以装甲火力俱差的日本战车被歼收场,该部对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具有整体的杰出表现,直到抗战胜利,加上随后在蓝姆加训练未上阵的六个战车营官兵,与国内留存的老战车部队的两个团,使国民党陆军装甲兵发展到达巅峰全盛期。
图解戴德制钢盔的国民革命军战车兵,因其早期隶属交通兵,领章为黑色。
国民革命军的战车兵是以德国军事顾问依据德国的装甲兵发展经验而成立的。但由于德国顾问们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思想都停留在一战的军事理论中(步兵是战斗的绝对核心,战车只作为步兵的辅助支援火力。这种思想在日军和许多二战初期战败的西方国家军队中都普遍存在)。再加上当时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战车兵在早期并不是独立的兵种,而是隶属于国民革命军陆军交通兵即辎重兵。随着军事思想的进步,条件的成熟,国民革命军也有了自己独有的战车兵。早期的战车兵使用的兵种专用色为黑色(国民革命军陆军辎重兵的兵种专用色),后期建立了装甲兵这一兵种,其兵种专用色也改为银色,同时有其特殊的军衔领章.叫做“克罗米领章”(铬质的电镀章)。
早期的独立战车营因其隶属于交通兵第二团,故其臂章的部队符号为X2。装甲兵头戴的是一种橡胶制的防撞头盔。其型号与德国机械化部队早期所使用的相同,在执行训练和维修保养作业时,穿连身工作服,戴布制野战帽。进行检阅和参加战斗时,战车乘员习惯穿着一般的野战制服,带防撞头盔。有的还戴有德式钢盔,配发驳壳枪及专用弹匣包,战车内的每位乘员配发德国原装或国内仿制的德军制式风镜。
抗战中期的第五军直辖的战车兵团还沿用早期的军服,接收意大利菲亚特CV-33战车时随车配给了数量不详的意大利式橡胶头盔。1938年国民党政府接收了苏联坦克,但没有资料记载军队是否使用过苏制的坦克帽。
中国驻印远征军部队服制装备
中国军队在以极其落后的装备与日军抗衡了五年后的1942年元月,终于与美、英、苏为首的26个国家联合发表了对德、意、日法西斯三国的《共同宣言》。成为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主要成员。于是,中国政府得到了大量来自西方盟国的援助,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承担起在东南亚战场保卫其盟国的沉重责任,和重要的战略大动脉-滇缅公路补给线的安全。1942年2月,日军在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之后入侵缅甸,国民政府派遣由卫立煌为司令(杜聿明代理)、林蔚为参谋长的中国远征军(杜聿明的第5军、甘立初的第6军和张珍的第66军)入缅作战;虽然中国军队作战英勇,取得部分的胜利,但因英军指挥官缺乏作战决心,不断退却避战,使得中国远征军难以支撑大局,让整个战局急转直下,我入缅作战的远征军也被卷入溃败的旋涡中。于是,中国远征军开始分两路退出缅甸。一路为杜聿明率领的远征军主力,本想由滇缅公路退回国内,但因日军进展迅速,回国之路遭到截断(其间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高丽贡山战死),不得不进入野人山谷,穿越蛮荒丛林向国境推进。经过千辛万苦,累病饿死官兵无数,终于返抵国门,后与日军隔怒江对峙。另一路由孙立人带领新38师主力,有秩序的退向印度,尔后在雷多与国军新编新22师(师长廖耀湘)残部会合,并在美国的协调下,由英国盟军提供印度蓝姆伽作为该批入印国军的整训基地,成为日后中国驻印远征军的种子部队,简称驻印军(即国军服制的另一大类-美式师)。

中国驻印远征军司令部臂章
到了蓝姆伽整训的国军,除接受新式的编制与训练外,同时也接受新式的武器与装备补给。美军负责人员训练并提供武器装备这批新军,而由英军出地提供训练场所驻地,并且提供人员伙食给养与人员的服装被服等个人装具。共同孕育这支国军的新式部队。
整训期间国军将驻印军重新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下辖廖耀湘的新22师、孙立人的新38师和胡素的新30师,另外军直属部队下辖7个战车营、1个独立步兵团、1个重迫击炮团、3个重炮团、1个高射机枪营、1个汽车团、1个辎重兵团、2个工兵团、1个通讯营、2个运输大队和1个教导团。每个师装备4500支步枪,1080支自动步枪、540支卡宾枪、270挺轻机枪、72挺重机枪、60毫米迫击炮170门、80毫米迫击炮36门、75毫米山炮12门和105毫米榴弹炮12门。这些装备不但是当时国军部队中最好的,就连日军也是无法比拟的。
不久,国民政府从国内空运了第50师与第14师,将驻印军扩充为新1军和新6军,又由陆路增援了霍揆彰的22集团军和宋希濂的11集团军,使驻印军达到八个军之多。同时成立中国驻印远征军司令部,由罗卓英任指挥官。负责反攻缅北打通印缅公路的作战。

图解驻印远征军P37个人装备组
军服
整训初期驻印军的服装由英军提供,每名士兵配发热带卡其作训服三套,有短裤两件、长袖衫三件、长裤一条。其热带卡其作训服为英军的长衫与短裤、长裤两种裤子组成。上衣为的确良布料,为长袖样式,袖口采用收放式,袖端有一个钮扣,上衣后背部上端到衣领处有一块加强布,在前胸口中央有开衣襟,双肩位置设有肩带,胸前左右各有一个有盖单扣口袋,袋盖为倒山字形,口袋中间有褶襞,此衫有弧形下襬,穿着时将其扎入裤内。卡其长裤为卡其色斜纹棉质料,裤裆的左右两边各有两道打折线,左右各有一直插式口袋。部分裤子前右方缝有一个长方形口袋,而有些则无此袋,这是此型裤的微小差异。在裤裆处以五颗铝质钮扣作连接,裤头上有一横向舌状布条来固定裤头,裤子的腰围处缝有多颗铝质钮扣可用来固定吊带,而裤后则无口袋设计。卡其短裤一样为卡其色斜纹棉质料,在裤头以两条布带来作紧缩腰身的调整并同时固定裤头,裤裆处以三颗铝扣作连接,两侧裤身各有一插入式口袋,部分短裤在右侧有长条型口袋,但大多数则无此口袋,而在裤后有一个无盖口袋。

图解驻印远征军配美式步枪及弹包组
1944年4月,驻印军的服装委托英国在当地招商制作,大体上仍参考英式热带卡其作训服为样版,不过此款式混合了美军卡其服的设计,以上衣为例,采用尖领、六钮扣与内扎式下襬,胸前设有两个口袋的设计,口袋盖为单扣平盖,袋上有褶襞,在双肩位置有肩带,背部上端到衣领下沿有一横向加强布,此衣为长袖衬衫样式,与美军当时的卡其衬衫样式极其相近。长裤部分大体上为简单直筒裤样式,两侧有直插式口袋,臀部后右侧有一个有盖单扣口袋,此长裤与美军卡其长裤相仿。在短裤方面则接近英式短裤。
在进入缅北作战后,驻印军部队的装备、枪械和服装补给由美军提供,所以这时的服装部分改换为美军卡其作训服,虽说有部分的士兵得到此项补给,但部队主要穿着仍以委托英国在当地招商制作的服装为主。
此外,还有部分部队使用美军的HBT战斗服,但并非为全军更换,仅有少数获取。除基础的作训服外,驻印军还得到了其它御寒的衣物,如英军V领长袖棕绿色毛衣,英军V领无袖棕绿色毛衣背心,英军V领三扣长袖棕绿色毛衣,美军橄榄绿羊毛背心,美军五扣橄榄绿高领毛衣,美军M-41夹克,美军M-43外套等等。其M-41夹克大多数发给士官使用。驻印官兵在一般外出时或非战时的集会,则穿着军常服,此套服饰在国军中则有其特殊的称谓,均称之为罗斯福呢军服。尔后在新6军提前回国时,美军又加发给返国的驻印军弟兄每人一套罗斯福呢军服。

图解驻印远征军夏常服全装
驻印军主要的个人装具
是英军所提供的1937式个人装备组,又称之为P-37装备组,其主要包括:帆布腰带、帆布吊背带、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壶组、帆布子弹袋等等,在依其单兵任务性质还可做局部调整,如可加挂铲组、十字镐等。1937式装备组为英军以及英国协从军所广泛通用的单兵装备,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印度皆用此套装备。我驻印军入印之后,经协商由英军担负起给养与被服装具的补给。所以驻印军就得到了由英军提供的英国协从军最广泛使用的1937型装备组。
英式帆布腰带
此型腰带为卡其色棉帆布材质,前端有ㄇ字型挂钩与另一端母环连接,腰带上无任何穿孔式挂点,而是在正面帆布的后方缝有垂直布肋与各型袋子后方的C型金属挂钩,勾跨连接,是蛮独特的英式连接方法,这种设计对于结合袋的稳固性颇佳。帆布腰带的后方有两个斜向的连接布条,布条上有日型环用以连接背带。

图解驻印远征军着美式M41夹克
子弹袋
驻印军配有多种型式的帆布子弹袋,一种是指北针/手枪通用型袋,其为帆布材质,呈方形,布袋上有布盖以铜扣与弹袋上的母扣连接,弹袋后方缝有五边形布底,后有C型金属钩与帆布腰带的垂直布条相互连接,可携带指北针也可放置手枪弹、步枪弹。第二种是帆布步枪弹袋,此为双弹袋设计,也就是说一袋两包,各有独立的五角形布盖,布盖上有铜扣与弹袋上的母扣作连接,每名士兵通常都携带两组弹袋。
另一种较大型的帆布子弹袋是我们在许多历史照片资料中最常看到的样式,其型号为MK-3型通用弹袋。MK-3型通用弹袋是步枪/冲锋枪/机枪/通用型子弹袋,在功能上除可装步枪弹,也适合装冲锋枪弹匣,还可作为布朗宁轻机枪(ZB26式轻机枪的海外变型)弹匣袋,由于布朗宁轻机枪是由上匣式弹匣供弹,加之其射速极快,因此弹匣的使用需要较大的携带量,但是一名机枪手能携带的弹匣有限,所以此弹袋在当初的设计上考虑到让步兵帮助同行的机枪兵携带弹药,以便随时填补机枪手的弹药。其弹袋为直式长方形,材质为卡其帆布,上有布盖,弹袋上缝有布条,布条上有母铜扣可与袋盖上的公凸扣连接,背后一样有C型金属钩可与帆布腰带勾跨连接,在袋后C型金属钩的上方,缝有五边布条,上端有日字铜环,帆布吊带可从其穿过进行固定,并可与背包带上的铜钩,勾跨连接。由于此款弹袋的方便灵活,是我驻印军所使用最普及的弹袋。除此之外,驻印军部分军官还使用英式布朗宁手枪双并式弹匣袋,此弹匣袋除可放布朗宁手枪的弹匣外还可放45式手枪弹匣。另外驻印军也使用英式303式备用弹袋(BANDOLEER),但使用方法不同于英国协从军的背挂方式,而是喜欢将此弹袋缠于腰际上使用。
水壶
驻印军所使用的水壶为英式37型,此型水壶在一战时期就有类似的款式在使用,而37型水壶仅是沿用以往所惯用的壶体,而在其它的配件稍作修改而成。全壶为马口铁材质制成,壶口盖为铝质下方连结木头塞,盖上系有细棉绳绑于壶颈上的圆环,壶身为橄榄绿色,外套呢质壶套以作保温用,再以十字型帆布带来背负或是装在卡其帆布水壶袋里。此两种携行方式驻印军都有使用。

图解驻印远征军配备P37个人装备组、MK3通用弹袋、M1冲锋枪、美式5扣橄榄绿高领毛衣。
美式单兵装备
在驻印军的使用上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仅为配件而并非整组装具,其配件主要的有M-1936型帆布腰带、M-1923型腰带式弹袋、卡宾弹匣袋、45式手枪侧挂皮枪套、M-3肩挂枪套、45式弹匣袋、M-1942型刺刀组等。之所以使用比例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英式的1937装备组的设计良好与其灵活性和耐用度颇受中国士兵的好评,且补给也充足,再者美军也非主要提供个人装具的盟国,仅就局部配件给予补给有特殊任务需要的部队和士兵而已。
帽子
驻印军仍使用的是中国军队传统的圆筒形布制军帽,其颜色为42年后国军统一使用的土黄色。在许多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到有许多外国军官也很喜爱戴此帽,如史迪威将军与许多驻点联络官,足见此帽的造型很具魅力。

图解着美制HBT连体服的远征军战车兵
钢盔
驻印国军初期使用的是由英军配发的MK-2型钢盔,驻印军在盔体的左侧漆有青天白日军徽,并在作战时使用伪装网。
在入缅作战后,由于战斗中的耗损与英式钢盔的避弹性与舒适性不佳,在后来的补给中,美军替中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新38师优先换发了美军的M-1钢盔,新38师成为国民党军队第一个使用美造M-1钢盔的单位,而后陆续替换了新1军的钢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英式MK-2型钢盔都不使用了,在换发完毕后的单位将弃用的MK-2型钢盔转交给后续的部队或是送回训练基地。所以在后来的许多历史照片中,我们常看到新1军戴美式钢盔,新6军则大多数仍戴英式钢盔,而新6军仅有少数的直属单位获得了M-1钢盔。美式M-1钢盔自1943年量产以来,成为当时装备最多的钢盔,在二战结束后更广泛的被许多的国家采用,并有许多国家以此钢盔为基础进行仿制和改制,其影响之巨大不可言语。我驻印军当时用的为M-1钢盔Model-1943/44型,其钢盔外形较后来的改良式的M-1 Model-1956型钢盔略高。钢盔的左侧也漆有青天白日军徽。同时,驻印军所用的钢盔还大量采用了1/4吋与1/2吋的伪装网。

没有评论: